(资料图片)
核心阅读
新时代以来,戏剧艺术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,以青春化叙事不断提升艺术体验,引领审美风尚,促进戏剧艺术繁荣发展
随着戏剧观念更新和舞台技术变革,无场次切换、多时空并置和多线交织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舞台流行的手段,并带来显著的陌生化效果,受到年轻观众喜爱
一批年轻演员逐渐成长起来,他们以青春清新的艺术气质和稳步精进的舞台技艺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有的演员还善于借助网络直播推广戏剧、培养观众。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赋能戏剧艺术,为戏剧创作打开更为开阔的创新空间
相较于新兴艺术门类,历史悠久的戏剧属于“传统艺术”。它既承载着扎实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传统,也有着突出的辩证发展诉求。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以来,学习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艺术的文化自觉和不懈探索,不断推动创造新经典,铸就戏剧艺术新辉煌。这也意味着,植根中华文化沃土,不断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,形塑戏剧艺术的当代品格和青春形态,进而赢得新一代戏剧观众,是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新时代以来,戏剧艺术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,以青春化叙事不断提升艺术体验,引领审美风尚,促进戏剧艺术繁荣发展。
注入时代内涵
怎样让传统艺术具有时代感,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,是当代戏剧艺术工作者面临的课题。
在近年来的戏剧创作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具有青春质感的作品。比如,音乐剧《赵氏孤儿》以当代视角审视人物的人生选择,从形式到内容都散发着更易引发当代观众共鸣的艺术光泽。评剧《目连之母》移植改编古老神话,把目连母亲作为聚焦的关键人物,突出故事现代内涵,主题传达富有张力。当代视角和当代价值介入传统题材,引发当代观众共鸣,由此实现了传统故事和经典剧目的传承创新。除了思想层面,更多时候,青春质感以感性形式彰显个性化和风格化之美。比如,粤剧《白蛇传·情》围绕“情”来做文章,对人物各自立场给予新的解读,以此来支撑人物的行为动机,形成丰沛酣畅的唱念做打,不落俗套。被赋予当代思想的深刻和当下感性的活力,传统文化就被激活了,进而彰显出时代的质感和青春的朝气。
与此同时,大量表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,不仅在题材上拓展了剧种表现领域,而且赋予其新的审美品格。比如,彩调剧《新刘三姐》表现脱贫攻坚,化“旧传说”为“新传奇”;音乐剧《在远方》以快递业的发展为主线,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。这些作品往往见人见事见精神,时代感十足。在一些流行文化IP改编作品中,较好地观照社会文化心理,以新题材和新类型扩大观众覆盖面,进行了有益探索。还有专注于艺术本体并取得较大突破的例子,如昆剧《瞿秋白》、赣南采茶戏《一个人的长征》、杂技剧《战上海》等,它们不仅以精彩的舞台呈现打动观众,也展现出戏剧样式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创新创造活力。
重塑舞台时空
在漫长发展过程中,戏剧艺术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段,这些叙事手段总结起来,无非是如何进行时间和空间调度。一般而言,按照时序展开的线性叙事为人们所熟悉。比如,黄梅戏《孟姜女》就是典型的时序叙事,代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形态。随着戏剧观念更新和舞台技术变革,无场次切换、多时空并置和多线交织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舞台流行的手段,并带来显著的陌生化效果,受到年轻观众喜爱。
舞剧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运用了影片倒放和蒙太奇的手法,将略显单调的双人舞叠加为一组双人舞,以适应现代演艺空间需求。话剧《觉醒年代》采用旁白插叙的方式,在定格画面之后,继续展开主线情节,让鲜活在场的艺术形象和历史文献的人物实录并置,产生强烈的情感张力。这种叙事形态的创新探索,抓住年轻观众热情敏锐的接受特点和对叙事风格的多样化诉求,释放了舞台想象力,具有启发意义。
诸如此类的舞台时空观念更新和多元叙事表达,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的审美习惯的影响。正如新世纪初互联网刚兴起时出版界感叹“读图时代”的到来,在互联网更加普及和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高清直播等科技手段支撑下,影像技术手段和逻辑正在更新舞台艺术的形态。比如,惯常作为影视创作类型的悬疑剧、谍战剧在戏剧创作中逐渐活跃起来,越剧《枫叶如花》、沪剧《一号机密》和多剧种版本《伪装者》等,将原本作为戏剧元素的“悬念”升级为题材类型,进一步丰富了戏剧叙事的张力。
除了作为叙事手段助力戏剧创作,新技术还拓展了舞台艺术业态。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,80多部作品完成了158场线上线下演出,280多个平台参与线上直播,累计观看人次超过3.5亿。线上直播大大拓展戏剧触达范围,还增添弹幕等互动形式。此外,沉浸式戏剧在当今戏剧创作中已有不容小觑的数量,涌现出《武康路19号》《思南路上的枪声——向着光明前行》《曙光》等一批代表性作品。它们与当代青年观众需求同步,在不同层面更新着我们对戏剧艺术时空观念和观演关系的认识。
彰显青春力量
在诸多青春化叙事手段中,人物形象是最为直观和生动的。2004年苏州昆剧院推出的昆剧《牡丹亭》,就以“青春版”为标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观看演出,为创新戏曲形态、推广昆曲艺术发挥显著作用,也显示出戏曲青春化叙事的魅力和潜力。
近年来,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,艺术创作资源更加丰富,服装、道具、舞美等各方面也愈加精致精美,演员饰演的人物形象也有了更讲究的设计。
一批年轻演员逐渐成长起来,他们以青春清新的艺术气质和稳步精进的舞台技艺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有的演员还善于借助网络直播推广戏剧、培养观众。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赋能戏剧艺术,为戏剧创作打开更为开阔的创新空间。在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昆剧《牡丹亭》中,舞台采取极简写实和浪漫写意相衔相融的手段,在大转台上布置了栏杆、拱桥、台阶,随场景变化而辅以调用;又以青绿山水和油画风格的多媒体投影呼应,渲染人物情感情绪,让古老的经典青春焕发。
作为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之后的又一舞剧“爆款”,《只此青绿》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。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和“青绿腰”的造型,在当下国潮文化语境中,既激活传统又顺应时尚,既赋予青春以文化感又带来戏剧的青春感。在话剧《红楼梦》中,铺展于舞台之上那炫目的红与白,将原著精神予以视觉化呈现,令人新奇而震撼。话剧《浪潮》为塑造左联五烈士,在舞台上布置了真实水台,既带来沉浸感,也具有象征性。越剧《枫叶如花》将革命烈士的生命华章喻为夏花之绚烂、秋木之静美,通过审美意象传达作品精神内涵,彰显了托物言志的中华美学精神。
近年来的戏剧创作,真实反映出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,展现出当前新技术、新场景和新业态蓬勃涌现的景象。这些探索实践为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,也让我们对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。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